Why Don't You Tell Your Loved Ones You Love Them?

為什麼不告訴你愛的人你愛他們?

這個問題像是東亞人的情緒黑洞和永遠走不出的表達困境。不管你愛人還是恨人,最後多是自己承受。

 

我們愛我們的父母

父母愛小孩的正當性幾乎等同於法律告訴你不要去殺人,可是表達愛和接收愛的方式時常讓人感到委屈。

「我們這麼做不都是為了你好嗎」、「我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就是這樣回報我們的嗎」、「等你做媽媽你就會明白了」...

大人習慣用行動來表達愛,卻又捨棄不了嘴硬。

小孩找不到任何道德角度去反駁這一份愛,只好被迫理解。又或缺乏社會經驗,以為所有家庭都是這樣的相處模式。

以至於,有些愛意在雙方之間糾纏在了一起,懸浮著找不到觸碰點。

我們需要為愛正名。

我們清楚知道父母在很用力地愛我們,只是逃不出文化的無形束縛。

如果我們自詡已經活在更開明的時代,那讓我們先邁一步,向上表達也是向內和解。


我們愛我們的伴侶

在成為伴侶之前或成為伴侶的初期,我們習慣把「我愛你」粘在嘴邊,無時無刻不在發送表達愛意的短訊。但五年、十年以後呢?

我們還愛嗎?

我們還愛。但好像把絕大部分的愛埋在了心裡,埋得很深。

我們開始覺得,每天說我愛你變得有些尷尬、彆扭。因為不管說不說,那個人好像始終會在。

綑綁生活本就是建立在犧牲的層面上去維持一段關係的長期發展,而親密關係裡最容易被忽視的就是認可對方的付出。

什麼樣的認可是我們最想要收到的?是在下次生日的時候去例行嘗試一家新餐廳,還是親耳聽見一句真心的「辛苦了 我愛你」。


我們愛我們的朋友

我們都承認朋友是階段性的,學生時期有一起挽手去廁所的好朋友、公司有一起大罵老闆的好朋友、搬到新家發現原來鄰居也有養小狗,狗和人都有了新朋友。

但當我們畢業後、跳槽後、搬家後,聯絡次數會無可避免地減少,身處不同的環境也就意味著不再有那麼多感同身受的時刻。

我們習慣了人來來往往,駐足一段時間離開也成了我們必須要學會面對的人生課題。但在相處的那段時間裡,我們有好好地、認真地對他們表達過愛意和感激嗎?

「朋友是自己選擇的家人」,這句話流行了很久,蘊含的意義也極其深重。

一起笑過哭過瘋過之後,我們一定也希望收到一句「謝謝你成為我的朋友,感恩我們還是朋友」。

朋友的存在是「我們從來都不是一個人在承受」的活體證據。

更溫暖的是,很多階段性朋友最後不知不覺變成了老友。


一張卡片的心意

在美國,人們特別喜歡互贈心意卡,表達不同場景下的感謝、關心和祝賀。當你走進美國的文具店,一整面牆上擺滿了還沒被送出去的祝福。家人、朋友、老師、同事、鄰居等,每個人都可以在上面找到對應的角色。各個節日、升遷、喬遷、離別、小孩出生等,陳列了所有值得慶祝和紀念的生活場景。

他們在大聲地、頻繁地對生活中所有的場合訴說感恩、喜悅、同情和不捨。

這就是我們在真實體驗的生活。這就是我們在真實經歷的情緒。

而我們的表達困境讓我們慢慢失去了很多愛人和被愛的機會。

這種可惜是不可逆的。

別低估語言的力量,有的時候可以救命。

返回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