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日記聽上去是一件很久遠以前才會做的事情,當小孩不被大人理解的時候,當在學校有了暗戀對象的時候,當突然發了瘋一樣喜歡上某個明星的時候,當擁有只想說給自己聽的情緒的時候,我們才會拿出那本或許還帶著密碼鎖的筆記本,偷偷把心思和情緒記錄下來。
後來長大了,功課變得更多,工作變得更忙,寫日記這件事就成了童年回憶。
「每天的生活都一模一樣,沒什麼好寫的」
「今天並沒有發生什麼特別的事情啊」
「每天寫日記好累,慢慢地就像變成了另一門功課/工作任務」
「就算今天發生了很多事,但真的要寫下來卻找不到合適的字來表達」
…
但你知道嗎?寫日記或許會幫助你釐清困惑,解決一些由心理因素促成的「麻煩」事情。
「無事可寫」幾乎是最主流的原因。生活日復一日,完成任務一般的日子讓我們的眼睛不再去積極探索和留意身邊的事情,大腦也開始敷衍思考有關學習和工作以外的東西,潛意識認為那些都不太重要,即便明天就會忘記,也無關緊要。
我們草率地把「人生只活幾個瞬間」當作人生總結,覺得只有那些瞬間才值得被認真記錄。
可我們的人生難道只值幾頁紙嗎?是什麼促成了這些瞬間的發生?
是我們深思熟慮、終於決定短暫逃離日常後才有了那趟旅行,看到了那場陽光彷彿映射出了天堂一般的日落;是我們不分晝夜地討論和策劃,才幫助朋友實現了那場愛的人都在身邊的完美求婚;是我們在枯燥生活裡時不時回味以前與家人和舊朋友黏在一起的日子,才一咬牙決定週末就悄悄回老家一趟,開始創造和珍惜每一次可以見面的機會。
過程比結果重要,這句話的份量在生命的維度上只會日益加深。
我們在日記裡記錄的不僅僅是今天發生了什麼,更是每一個令我們大腦產生思考的起因和過程,以及供日後回看的生活的證據。在看似重複的生活裡發掘不同,才能讓我們覺得我們還在好好活著。
「不知道怎麼表達」則是另一大阻礙我們寫日記的原因。任何一種成文的表達都需要時間思考如何用字和組成一段起碼讓自己覺得不那麼丟臉的完整敘述。
碎片的時間和資訊吸收讓很多人對文字的體會停留在了「識字」和「理解」的層面,高頻度的吸收和低頻度的輸出形成了表達困境,無法在大腦裡找到精確的文字來形容那一刻的情緒。
寫日記不同於發表文章,是一個長期過程。盡可能地表達,就算粗躁一點也沒關係,理論上只有你自己會是那本日記的讀者。久而久之,對文字的運用會變得越來越熟稔,甚至如果可以創造自己的語言,那這不也是促成了另一個「人生瞬間」嗎?
當我們開始寫日記之後會發現,我們會更加主動地去即時記錄,去閱讀,去反思,甚至更積極地嘗試新事物。
要相信,沒有哪兩天的生活是真的分毫不差,今天吹在臉上的風和昨天的相比,一定是更溫柔或更粗暴了一些;今天吃的薯條和上週吃的相比,一定有幾根覺得炸鍋太燙奮力跑出來,生澀地躺在托盤上。
生活要適當地留痕,沒有什麼很高尚的原因,只因為我們辛苦地活著就已經值得被記錄。